為了滿足居民多樣化安置需求,縮短安置周期,破解征收拆遷難題,加快房地產庫存去化,2016年8月19日,我市出臺了《臺州市區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實施意見》,要求市區范圍內全面實施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
被征收(補償)人通過使用征收(補償)人開具的《住房征收市場化安置購房證明》購買商品住房。
《住房征收市場化安置購房證明》即為“房票”,在《住房征收市場化安置購房證明》中載明的市場化安置補償金額為“房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房票”原則上用于購買新建商品住房,且實行實名制,其對象為被征收房屋的戶主及共有人,不得轉讓、買賣、套現。
一年多以來,“房票”安置正逐漸成為市場化安置的主要方式。
而老百姓對于這種創新安置模式的認可和贊賞,體現在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提供的這一連串數據上——
自政策實施以來,市區在各項工程的征收工作中,實施市場化安置共3761戶、市場化安置建筑面積107.26萬平方米,市場化安置金額48.84億元。其中,發放房票938張,面積12.42萬平方米,金額9.67億元。
無需多年等待,拿著房票就能買現房
市區的市場安置化新政已經出臺一年多,很多老百姓陸續嘗到了一票在手的便捷與幸福感。
而在該政策出臺之前,我市的路橋、椒江、黃巖等地都已經出臺關于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的相關政策。
其中,以路橋最早,于2014年12月在全市率先推出《臺州市路橋區住宅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實施辦法(試行)》,探索向被征收戶發放“房票”的方式來解決安置問題。
2015年4月,路橋桐嶼街道丁前村村民應海國成為了臺州第一個擁有“房票”的市民。
因為原先的兩間立地房被征收,應海國一家七口只能在外租房,等待安置。應海國回憶,當時一家子人最大的擔憂,就是不知何時才能搬進屬于自己的新家。
應海國的擔心是有緣由的,以前,動遷要建安置房,從規劃到建設完工,這個過程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有些拆遷戶根本等不了那么久。
飛龍湖生態區建設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路橋的安置房戶型以120平方米和60平方米的為主,戶型單一,難以滿足像應海國這樣的多口之家的需求。種種因素影響著拆遷戶簽約搬遷的積極性,阻礙重點工程項目的推進。
2015年年初,聽說可以選擇商品房安置的消息后,應海國立即向征收方——路橋飛龍湖生態區建設管委會提出了申請。
他算過一筆賬,按照60平方米/人安置算,家里七口人,可以安置分配420平方米,選擇市場化安置后是按照7600元/平方米算,他在路橋區的賬戶證明結算拿到320萬元的房票,自己再補點錢,就買了現在城區的這兩套小區住宅。
同樣是在路橋桐嶼,內環路建設路橋段涉及征收房屋最多、任務最重的后洋金村,涉及78戶107間房屋。按照以往,從征收發動到簽訂完協議,起碼要8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但是運用市場化安置模式之后,78戶的拆遷協議一天之內就簽完。
小小房票,讓多方共贏
除了惠及普通老百姓,今年8月31日,我市還發放了首張人才房票,臺州學院引進的頂尖人才于飛海,領取了一張寫著“購房款50%,最高貳佰萬元整”的“臺州市人才購房房票憑證”,更堅定了其在臺州安家落戶的決心。
“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是進一步完善我市房屋征收與補償政策,拓寬房屋征收與補償安置渠道的重要舉措,符合市區實際情況,對于推進房地產去庫存和城中村改造、重點工程建設、解決征遷歷史遺留問題等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笔凶》亢统青l建設規劃局工作人員說。
通過房屋征收市場化安置,實現由“先拆遷再安置”到“先安置再拆遷”的轉變,打破傳統安置房建設慢、過渡周期長等狀況,有效化解了被征收人因無法及時安置而產生的抵觸情緒,加快了建設項目的落地。
在市場化安置政策的助推效應下,市區新建商品住宅消化周期由2016年初的11.5個月下降為今年8月底的7.25個月。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庫存去化成效明顯、開發企業資金困難局面緩解、政府稅款收入提高的良好局面。
以路橋區飛龍湖區塊發放的38張房票為例:38張房票中,選擇品質較高小區的共11份,選擇其他小區的共27份;選擇現房的共22份,選擇一年內交付的期房9份,選擇二年內交付的期房7份。
也就是說選擇市場化安置的被征收人最多二年內就可全部入住配套完善、物管先進的住宅小區,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被征收人不同安置需求的問題。
市場化安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被征收人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搬遷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同時對于政府重點項目工程也起到很大的推進作用。
對于政府來說,市場化安置可縮短安置時間,有利于解決政府直接投資建房和集中安置存在的問題;對于房屋被征收急需安置的市民來說,增加了自主選擇權,滿足多樣化安置需求;而對于房產開發商而言,則是一個實現大批量買賣,快速去庫存的時機。